020-123456789

“粤美村晚”:独属村民的文化狂欢与乡村治理的双向奔赴2025-04-22 18:55:59

“粤美村晚”:独属村民的粤美村晚文化狂欢与乡村治理的双向奔赴_南方+_南方plus

这里没有镁光灯的疏离,没有流量的化狂欢乡喧嚣,只有村民们踩着泥土芬芳的奔赴舞步,在“村晚”的粤美村晚舞台上,将人间烟火酿成最动人的独属的文乡愁解药。

田间地头的村民村治“民星”们,褪去农忙时的化狂欢乡汗水,披上舞台的奔赴光晕,在自编自导的粤美村晚节目里,把家长里短、独属的文丰收喜悦都酿成了诗。村民村治当七大姑八大姨在台上笑闹着演起生活小品时,化狂欢乡台下的奔赴笑声早已模糊了台上台下的界限。

在潮州市社光村,村民们纷纷集聚到晚会现场,等待着精彩的演出开场。(董逊 摄)

在潮州市社光村,村民们纷纷集聚到晚会现场,等待着精彩的演出开场。(董逊 摄)

2025年1月起,由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广东省文明办指导,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主办粤治·粤美“村晚”迎新春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展开。旨在通过“村晚”这一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生活幸福感。

作为首个“非遗版”的春节,这场跨越粤东西北及珠三角的乡村文化盛宴,以星火燎原之势蓬勃发展,点燃了乡土文化传承的热情,也成为观察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窗口,为解码广东乡村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独特的样本。

南方农村报 李嘉镓 制图

独属村民的文化狂欢

“村晚”也被村民们称为“我们的春晚”,近年来在广东多地上演,成为新兴的乡村文化活动并在一些地方逐步发展成“新民俗”。

2月18日晚,在广东普宁泥沟村,一场特别的“文化碰撞”正在上演:泥沟英歌队的32名舞者面绘红黑脸谱,手持“活槌”,踏着震天鼓点跃入舞台;染着金发的青年用潮语演绎乡村振兴的Rap,台下抱着婴孩的妇人、举着手机直播的村民,在笑声与掌声中勾勒出一场场独属村民的文化狂欢:80%的节目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现场少则吸引近千名村民,场场爆满座无虚席的“顶流”场面成为春节里年味最生动的注脚。

泥沟英歌队曾斩获全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彭华 摄)

泥沟英歌队曾斩获全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彭华 摄)

“潮剧是我们这里的特色文化,平时很少能看到,每年村晚我都会带小孩来看,小朋友看这些节目就会在他们心里种下一棵种子,未来把我们的潮剧传承下去。”来自普宁县果陇村的庄先生特意赶来泥沟村看这场村晚表演并通过手机直播。在直播画面中,记者看到,不少人留言互动,他说这些都是他的朋友,有些不能来现场,通过他的直播就可以看村晚。在他看来,“村晚”给潮汕地区的传统文化潮剧、潮曲、英歌舞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是文化传承非常难得的载体。

遂溪醒狮表演、高州木偶戏、客家采茶戏……这些平日里不多见的非遗表演在“村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原汁原味的“土味”演出给村民带来了展示乡土文化的契机。

从村晚这一“窗口”我们可以饱览广府春节的欢闹欢腾,窥见潮汕年俗的百卉千葩,体味客家围屋里的年味烟火。

在粤东,潮州社光村,《潮乡美》将潮州元素巧妙融合,描绘出文明乡风的新画卷;汕头潮南,经典潮剧《爱歌》唱响历史韵味,传承潮汕文化精髓。

非遗高州木偶戏展演《冼夫人传奇》《岳飞全传》拉开了活动的序幕,国家级木偶文化非遗传承人梁东兴以精湛表演征服观众。(蓝东旭 摄)

非遗高州木偶戏展演《冼夫人传奇》《岳飞全传》拉开了活动的序幕,国家级木偶文化非遗传承人梁东兴以精湛表演征服观众。(蓝东旭 摄)

在粤西,茂名杏花村,非遗高州木偶戏展演增添喜庆,传承民俗文化。湛江遂溪县,龙狮共舞、拳风凌厉,展现岭南人民的勇敢与智慧,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

在粤北,清远六甲洞村,乡村振兴展演展现发展活力,见证乡村变迁。清远连南县,瑶族大合唱点燃篝火晚会,展现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云浮新兴县,村民 “主角” 唱响家乡美,彰显乡村文化自信。

在珠三角,广州白云区三元里,《103乡醒狮耀三元》再现历史荣光,唤醒民族精神。广州市花都区塱头古村,花灯映照下的 “烧禾楼”,是传统民俗的坚守与传承。东莞麻涌,粤曲《荔枝颂》余音绕梁,尽显粤韵风华。深圳山厦村,非遗 “纸龙舞” 与粤剧、舞蹈合作,碰撞出创新火花。中山沙溪,“羊城笑星” 黄俊英带来欢笑,更是对本土文化的深情礼赞。肇庆德庆县,多元表演描绘斑斓客家风情,传承客家文化基因。

如今,“粤美村晚”正以文艺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文化传承的新篇章。省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省委“两新”工委书记崔建军表示,“粤美村晚”是文化认同的注脚,集体人格的年检,它将成为传承弘扬春晚非遗文化的有效载体,助力“百千万工程”发展乡村产业的有力抓手,赋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用平台。

南方农村报 李嘉镓 制图一场乡村善治的生动实践

一场场村晚成功举办的背后,是对乡村治理成果的考验。村晚以文艺为桥梁,为“百千万工程”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发挥了文艺与志愿服务的双重作用。

社光村村委委员陈翠婉办一场属于社光村的“村晚”。但是,要筹备一场并非易事。返乡创业青年陈森鹏主动扛起村晚总导演的“大旗”,组织了一支队伍全程参与村晚策划。“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为社光村的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这是陈森鹏对这场村晚的目标期待。

社光村村民纷纷登台演出,成为“村晚”舞台上的主角。

社光村村民纷纷登台演出,成为“村晚”舞台上的主角。

村民是村晚的主角,村晚积极筹备的过程中,村民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陈森鹏和其团队向村民广泛征集节目,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热情很高,不仅积极参与节目的创作和排演,还会发动脑筋给出一些提升的意见。”

经过不懈的努力,1月21日晚,社光村为观众奉上了一场堪称完美的村晚。蔡楚雄、赖敏芳等村民联袂主演舞台音乐剧《潮乡赞歌》,将身边人、身边事搬上舞台,生动还原了社光村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中的跌宕历程。虽然演员并非科班出身,但是依然以真情实感,感动了观众,赢得台下阵阵掌声。

东莞麻涌,妇女们组建的舞蹈队,演出乡土情怀。(莫灿峰 摄)

东莞麻涌,妇女们组建的舞蹈队,演出乡土情怀。(莫灿峰 摄)

而在东莞麻涌的鸥涌村,村晚的组织由一支特殊的队伍牵头,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海鸥文艺队。海鸥文艺队由村委会妇联及村委主抓文化线的工作人员组成,日常带领村民学习舞蹈、太极、篮球、瑜伽等运动项目,村内妇女组建的广场舞舞蹈队就是他们的成果之一。

自2018年起,鸥涌村村民自行组建了五、六支舞蹈队伍,在村内各类文艺晚会表演,今年村晚鸥涌村村民妇女组建的舞蹈队伍增加到11支。从艳阳舞蹈队、开心快乐舞蹈队、燕子舞蹈队、芬芳舞蹈队等极具“乡味”的队名中,观众不难感受到一阵夹杂着乡土气息的“民趣之风”。

鸥涌村妇联专职副主席张松娣回忆起村民排练的场景,不禁露出笑意。她说:“因为村民都不是专业舞者,在排练过程中一个队形或一个动作都会出现反复变动的情况。排演过程中,因个别动作的难度或形态不到位,很多时候会引来现场同伴的捧腹大笑,村民之间的友谊就在这样的点滴中被深化。”邻里间关系变得更加和睦,村晚对乡村基层治理的有益影响将会在未来逐渐展现。

由村民组成的海鸥舞蹈队带来扇子舞《上春山》,为本场“村晚”奠定了欢快的基调。(莫灿峰 摄)

由村民组成的海鸥舞蹈队带来扇子舞《上春山》,为本场“村晚”奠定了欢快的基调。(莫灿峰 摄)

最终的舞台效果没有辜负村民们的辛勤付出。随着短视频平台热门神曲《苹果香》的响起,芬芳舞蹈队的队员们踩着节奏热烈舞动,与当下年轻人喜爱的网络文化不谋而合。相比之下,海鸥舞蹈队的《上春山》扇子舞又是另一种风情,彩扇轻舞展现出春山可望的希冀。幸福舞蹈队的《西域之花》又将观众带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新疆,红裙飘飘满是异域风情。台下观众看得如痴如醉,纷纷为自己的家人、朋友喝彩。

张松娣表示,“我们没有过多地去干涉村民节目内容与编排,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只要是积极健康的,我们都给予支持。”舞蹈风格的包罗万象,正反映出当地乡村文化生态的包容性和村民精神生活的多样性。

村民们对节目编排的集思广益,以及即使在春节期间依然坚持排练的举动,让人看到了广东乡村强大的文化生产力和“以村为家”的主人翁精神。

花都塱头村的小演员们,怀抱乐器候场。(炭步宣 供图)

花都塱头村的小演员们,怀抱乐器候场。(炭步宣 供图)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戴胜利认为,“粤治·粤美‘村晚’迎新春”活动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创新模式,不仅激发了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增强了归属感和凝聚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参与“村晚”的筹备和演出工作,村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开始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并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的建设和保护中来,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和文明乡风。这种文化自创和自治的精神,是乡村振兴中社会资本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乡村振兴和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除了文化的洗礼,群众的团结,村晚还能给乡村带来什么?

表演唱《好心籺》极具茂名文化特色,孩子们载歌载舞唱出了粤西地区逢年过节做“籺”,寄托美好希冀的习俗。(蓝东旭 摄)

表演唱《好心籺》极具茂名文化特色,孩子们载歌载舞唱出了粤西地区逢年过节做“籺”,寄托美好希冀的习俗。(蓝东旭 摄)

储良村村委书记莫潇跟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村晚当晚有近千人聚集在会场,地摊经济也随之而来,超过10个摊位分别向观众销售土特产、零食小吃,甚至玩起套圈游戏,每个摊位一晚盈利可以达到2000元,加起来也有好几万元了。”据莫潇的观察,村晚结束后,这些地摊商贩也并未散去,每晚都会聚集在杏花文化广场吸引饭后散步的村民消费,地摊集市已然初具规模。

与此同时,当流量进“村”,村庄也需要完善的基础建设和服务。以杏花村为例,村内建有“知青食堂”、研学基地等设施,村内原有的历史建筑也被妥善保存,以备日后研学开发。广东乡村千村千面,将在文化自信的土壤中扎根乡土、对话世界,成为展示南粤地域文化的真是窗口,孕育出具有生命力的农文旅产业。

广东省新兴县的车岗镇蕨村,在春节期间,都会迎来一场隆重的“花灯龙狮闹元宵”民俗活动,这个习俗已在村中沿袭了数百年。(谭家富 摄)

广东省新兴县的车岗镇蕨村,在春节期间,都会迎来一场隆重的“花灯龙狮闹元宵”民俗活动,这个习俗已在村中沿袭了数百年。(谭家富 摄)

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垂林表示,在省委社会工作部和省文明办指导下,省文联与志愿者联合会对文艺志愿服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粤治·粤美‘村晚’迎新春”活动不仅打造了具有广东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也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闯出了新路,接下来将进一步总结推广开来。

展望未来,省志愿者联合会会长顾作义谈到,“粤美村晚”应从培养人才、创作精品、提升品牌、扎根群众、构建长效发展机制等方面入手,夯实文化振兴根基,打造岭南文化标识,提升“村晚”品牌价值内涵,凝聚振兴向心合力,让文化热度转化为经济增量。

夜幕下的泥沟村,村晚散场后的烟花表演点亮夜空,祠堂依然热闹。老人们围着八仙桌回味节目细节,年轻人忙着把短视频上传抖音,孩子们举着荧光棒嘻嘻追逐。“粤美村晚”这场文化实践,正在回答着费孝通先生当年的叩问——当机械文明叩开乡土大门,何处安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嘉镓 樊静东 巢芮 陈诺 李艳

摄影:彭华 蓝东旭 谭家富(部分署名除外)

来源:南方农村报